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2011年6月8日)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在举国上下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十二五”崭新开局,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我们举办了这次战略研讨班。这是教育部明确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管理、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后举行的首次高职院校长的集中研讨。 这次战略研讨班既是一次集中学习研讨,也是一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大发动、认识大统一、智慧大凝聚、事业大谋划、力量大集结、战线大誓师的重要活动。 一、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家《纲要》给职业教育提出新课题 今年是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起步之年,也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开局之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科技规划纲要》也分别明确了未来十年内教育发展、人才发展、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第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新要求。 回顾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历史进程,从2002年“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到2005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到2011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发展主题和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新要求。可以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 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工艺管理水平低,同样的消耗做不到最大的产出。 改造提升制造业,要求调整人才结构,大力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管理素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 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教育战线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如果不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将很难让社会满意,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结构、规模和素养的新要求。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社区、养老服务等市场需求大、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不管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型服务业,都要求我们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服务业大发展的人才支撑力。 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五是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要求我们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力度,要求我们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类专业人才,以适应产业企业和岗位信息化对人才信息素养的客观需求。 六是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要求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鼓励青少年学习相应专业,造就一批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二,《教育规划纲要》的新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用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来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内涵。目前教育部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对话机制;二是依托行业企业成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三是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的定期沟通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制定、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检查、依法治教等方面发挥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作用,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提供条件,支持行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密切开展校企合作。 第三,《人才规划纲要》的新要求。 《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家整体部署了六类人才队伍发展目标。 一是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二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三是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是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五是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六是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第四,《科技规划纲要》的新要求。 《科技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八项目标: 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 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发展的基础在于人才,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上述领域的发展,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为科学技术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到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2020年达到3900万人。 (二)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给职业教育提出新思考 第一,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自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为促使经济迅速复苏,各国动用了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和国家干预措施,集中体现在对产业进行深度调整上。在这一背景下,世界产业呈现出如下三个发展趋势: 一是从“高碳”到“低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也是谋求大国地位的新起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了“绿色复苏计划”。其主要包括建筑、大气、电力、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汽车等五个主要领域,目的是利用高新技术,创造就业机会、降低资源依赖性、创造新市场、提高竞争力。 二是从失衡到协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性回归。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发布并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以救助实体经济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奥巴马政府2009年2月份推出了787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欧盟委员会2008年11月公布2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英国公布200亿英镑经济刺激计划。 三是从“浅层”到“深度”,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仍将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继续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将不断调整升级,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经验 金融危机使各国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纷纷颁布职业教育发展国家战略。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成为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一是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国家战略。 美国,2011年2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经济增长与繁荣》,强调创新战略是美国“赢得未来”的关键,是美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基础,要培养具有二十一世纪知识和技能的美国人,打造世界一流的劳动力。 欧盟,2010年3月欧洲委员会颁布《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和包容的欧洲战略》,明确三个重点,一是智慧增长,经济发展基于知识和创新;二是可持续增长,促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环保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三是包容性增长,促进高就业经济,形成社会和地区包容性。 德国,在二战后创造经济发展奇迹,职业教育被称作“秘密武器”,“双元制”模式已成为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16-19岁青年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始终占到70%。在此基础上,德国进一步明确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战略。 英国,金融危机使英国经济遭受重创,也使英国政府更加认识到了技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2009年颁布的国家技能战略的基础上,2010年11月,英国商务、革新与技能部又发布了“为可持续发展而提高技能” 和“为可持续发展而对技能投入” 两个技能开发的国家战略性文件。其用意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的发展。 法国,1999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宪章》,要求建立全国职业教育与经济领域对话机制、加强工学交替式教学、加强教师培训等。2007年5月,法国总统萨科奇将发展教育作为新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到教育发展和改革总目标当中。通过“高等教育法”强化大学的职业化倾向,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2000多所“高等技术学校”和“大学技术学院”。 日本,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作为一贯战略。提出了三方面举措:一是以小学至高中学生为对象的“新职业教育计划”;二是主要以大学生、研究生为对象,培养有高度专业能力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计划”;三是“无固定职业者再教育计划”。整套计划不仅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而且重视不同社会部门间的合作,强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雇用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 韩国,受金融危机影响,韩国政府2009年预算主要用于创造岗位和缓解资金枯竭,创造岗位相关预算达4.87万亿韩元(约266 亿人民币),比2008年增加了41%。在创造岗位相关预算中,增幅最大的领域是职业教育,从1106 亿韩元(约6亿人民币)增至4643亿韩元(约25 亿人民币)。 澳大利亚,2003年出台了《塑造我们的未来:2004-2010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该战略提出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指导思想:一是为经济服务,使澳大利亚具有国际竞争力;二是为人们服务,给予澳大利亚人世界级的技能和知识;三是为社区服务,构建包容和可持续的社区。近年来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递增5%。 南非,2005年起,南非政府启动了10年国家计划,旨在以人力资源开发解决国家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2006年,政府启动一项10.9亿兰特(南非货币)投入的3年行动计划,用于资助技术学院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等。 二是不断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澳大利亚构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了国家质量委员会,修订了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在国家技能框架范围内,监管质量保障并保证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标准应用的一致性。 英国政府设立教育标准办公室,通过独立监察和规范,协助完善教育的质量和标准,并向政府提出建议。 德国建立了“德国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质量开发秘书处”,旨在深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强化德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地位。 芬兰开发了国家级的质量引导性指标,鼓励职业教育机构形成内部质量体系,国家通过指南和工具帮助职业教育机构提高质量。 三是不断完善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从2008年初开始试行国家资格框架,旨在建立各类教育之间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互通的渠道。鼓励企业参加职教,2008年决定对凡是增加或扩充培训岗位的企业,由联邦政府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促进补贴资金,企业每增加一个职业教育培训岗位,政府将给予4000至6000欧元的资助。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高校举办职业教育,创立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通融性特殊奖”。 英国开发了上下贯通的资格标准制度,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终身教育体系。在资格证书体系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实现衔接和互通。 澳大利亚增加职业资格框架内的研究生证书层级,构建面向人人、无缝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是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双元制”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制度。其学校经费来源于州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公共经费;企业承担公司内培训的经费。近年来,德国政府加大了“双元制”教育的公共经费支持。数据表明,政府出资约占总经费的29%,企业约占71%。这种模式通过政策、法律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的意志,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使得职业教育较好地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承担着建立与行业雇主联系和合作的任务,解决技能缺乏以及培训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实习方面。许多企业和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定期向学校公布拟聘用岗位的情况和学生工作的情况;学校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推荐、联系和落实学生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可以获得企业报酬。这段经历使学生能够轻松就业,甚至有可能在实习的公司就业。 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执行行业培训包,建立课程咨询小组,开展学徒培训。澳大利亚行业企业还为职教机构提供设备设施,职教机构依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定制”课程。 法国,合作的行业企业负责向职业学校提供有关行业和职业文凭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源中心,参与学生获取文凭过程的评估,与学校共同设计培训项目,参与开发教学工具,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落实教师在企业内长期实习。 五是不断更新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 欧盟,《欧洲2020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强的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就业已经成为欧盟未来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政策的基础,要发明新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方式,培养公民的绿色技能。因此,要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纳入到现有的教育与培训资格框架中,促进对技能的更新和提升。 德国,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与德国经济领域里的行会、协会以及工会领域的职业教育专家合作,共同对德国高中阶段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及时跟进”技术进步周期、经济发展速度。例如,伴随世界范围内恐怖活动增多的局面,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里,及时增加了与安全保卫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内容;根据联合国哥本哈根会议精神,更加重视与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内容。 澳大利亚,2009年7月30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宣布了5万个新的绿色工作和培训岗位项目,以期建设一个更强大和更环保的澳大利亚经济,政府为此类技能培训投入了9400万澳元。 俄罗斯,2010年11月13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2011年俄罗斯将把教育经费预算提高1倍,新增的预算主要用于优先发展300个新的职业教育项目,涉及能源节约技术、医药、核能源等领域。 六是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产品附加值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业教育的贡献力。有关研究表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工业附加值大的产业领域,职业教育的贡献率越高。我国有些省份的研究也显示经济增长部分的50%来自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贡献。 职业教育能够提高企业的革新能力、生存发展机会和生产率,这早已被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和研究所证实。培训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技能是员工生产和革新的先决条件;培训能够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培训与企业生存和销售量的增加正相关;培训能够使工人和经理采纳更好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率。 (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给职业教育提出新期望 第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总量大国 一是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从宏观经济总量指标来看,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额近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并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二是制造业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从产业发展格局来看,我国已跃升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9.8%;工业产品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达220余种,其中,粗钢、煤、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粗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44.3%,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 三是跻身于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61美元,已突破世界银行最新调整的“偏上中等收入”标准3945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伴随收入提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二,中国制造的多数产品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虽然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远非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方式粗放。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过于以来物质资源投入,依靠土地、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况愈下。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基础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许多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国内。 三是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缺乏自主品牌,缺少知名品牌,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都属于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产品增加值只相当于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 第三,中国创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目标 一是提升国家产业整体实力。中国创造能够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二是振兴国家核心关键产业。中国创造能够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关键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持久的动力,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目标; 三是增强国家产业竞争能力。中国创造能够围绕核心技术和重点企业,建立、完善、整合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延长、优化供应链,控制价值链,增强应对市场波动能力,增强价值增值能力,保持价值竞争优势; 四是促进各类产业协调发展。中国创造能够促进产业更强、结构更优、产业间的协同性和发展的协调性更好,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协同发展。 第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给职教提出新期望 一是经济大国变经济强国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基础。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的核心标志是竞争力的提升。当前我国主要经济阶段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简单劳动力和具有低生产技能的工人、工业者的需求相应减少。而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就是职业教育,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基础。 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更多的人提供教育选择机会,这对于丰富人才类型,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支撑。实现产业链从低端到高端升级的核心标志是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在现代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中,包括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物流管理、批发与终端零售以及产品制造等诸多环节,而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主要处于利润较低的产品制造环节。要实现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迈进,既需要创新型人才进行尖端的研发设计,同时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将好的理念和设计转化为广受欢迎、高质量的产品。此外,在产业链的采购、物流、销售等诸多环节,也同样需要大批的技能型、高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作支撑。所以,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符合需求的人才,关系到我国产业链能否顺利升级。 三是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动力。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到集约的核心标志是生产率的提升。 我国现阶段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急剧增长,矿产资源的供需形势日益严峻,国际市场能源与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全面大幅上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的基本国情尖锐对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正日益放大。如何尽可能地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一环是提升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职业教育可以培养社会生产所需的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为社会提供终身的职业培训,进而为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四是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前提。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转变的标志是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和第一、二产业的现代化。 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例基本都在70%以上,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未来五年要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43%提升到47%。此外,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背景之下,国家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时,要用现代理论和技术升级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的提高和第一、二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没有基本的人才供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一二产业的升级就是空谈,从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的转变也将成为泡影。 本节小结 深入分析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准确回应国家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新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不适应,找准职业教育必须回应的新的问题和新挑战: 一是教育理念还不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难以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二是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三是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很不适应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新机制;四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五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脱节、断层、重复问题;六是顶岗实习的实效和实现形式问题;七是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仍有许多缺失;八是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缺少制度支撑;九是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仍不健全;十是信息化水平差距大、发展不平衡。总之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应对新问题,职业教育战线全体同志必须振奋精神、凝聚共识,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心期望,进一步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时代定位,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赋予高等职业教育新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目标和任务 目标: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定位:各级教育科学定位、科学分工、科学布局,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原则: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工作方式和实施步骤 一是坚持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理念、结构、质量、脱节、投入和制度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二是坚持科研先行。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转化为立项课题,开展全局性、系统化、针对性研究,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是坚持分类试点。在确立体系建设阶段任务、工作重点、具体模式等方面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实际,进行分类指导。 四是坚持分步实施。今年要重点做好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衔接”;今后两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力争十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第一,定位职教体系高端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晰。 一是人才培养的层次高端。从人才层次结构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 二是骨干示范的能力较强。从教育功能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动集团化办学、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传播和建设工业文明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 三是办学育人的特色鲜明。高等职业教育应突出四个方面特征:水平特征,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和强国崛起地位相匹配,要办成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要形成品牌。在国际职业教育中要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国情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要符合中国国情,要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紧密结合;制度特征,我们举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特征,我们举办的是具有鲜明时代感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 第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二是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衔接。 三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机衔接。 四是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 五是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六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 七是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八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九是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 十是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第三,树立系统培养理念 一是必须坚持系统培养。要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系统确立和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改变职业教育脱节、断层或重复的现象,科学布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 二是必须注重在实践中学。高度重视工作实践和在职培训对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系统构建中职、高职毕业生在职继续职业教育的制度,使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更高一级的职业教育相互交替,只有使企业和职业学校一样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体,才能更加系统地造就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性人才,才能优化国家人才队伍结构,建设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强国。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深入推进学生工学结合。要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实现形式。鼓励校企共建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积极营造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促进“技能作品”、“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的衔接转换。 三是完善顶岗实习相关制度。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方式,科学安排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有条件地区要支持学校和企业实行招工与招生一体化,推动现代学徒制广泛实施。 第五,发挥集团办学主力作用 各地应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一体,产权融合、领导班子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实训基地融合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 一是要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职教集团。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共同育人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重点支持行业型、区域型和混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积极探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建设。 二是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制度性文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与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第六,促进文化、技艺传承 一是坚持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人才的专业化培养。要充分考虑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发展的活力。一些高职学校已经开设了与浙江东阳木雕、湖南花鼓戏、江苏桃花坞年画、蜀绣、苏绣等艺术形式和民间技艺相对应的专业,这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与技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必须鼓励和支持。 二是提高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重点加强具有鲜明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特点的专业建设;加大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特色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建设;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搭建学做一体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教学平台,形成与文化技艺传承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过程;积极开展技艺展示以及艺术创作活动,发掘、保存和研究民族文化艺术与民间工艺原始资料与实物,在相关专业领域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七,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一是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必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要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三是要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作为工作重点。 第八,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必须建设一个充分反映现代教育特点、契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和符合本国实际的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是要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按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和技能型人才发展需要,统筹职业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和协调。 二是促进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化。促进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化,逐步建立在职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制度,促进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 三是探索有效的教育衔接机制。探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内容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合理渗透,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三、新时期赋予高等职业教育新任务 (一)建设现代职教体系 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人的需求规律。 二是创新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通体系,为学生个性成长、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条件; 三是创新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立交桥”; 四是创新建立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衔接体系,为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二)转变职教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注重提高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提升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二是促进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由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够,向促进各类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和协调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多元化人才需求的能力; 三是转换办学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由主要依靠政府及其教育部门主导推进,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协同推进转变,有效凝聚各方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其发展生机与活力。 (三)系统培养技能人才 一是系统确定分工格局。要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二是系统调整专业设置。要围绕国家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的需要,逐步编制和推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 三是系统改革招生制度。要确定初中后五年制和以招收中职毕业生为主的高职专业的设置范围,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衔接。 四是系统创新教学方式。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是系统开发共享资源。要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六是系统设计人才路径。要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确定优先发展的区域、学校和专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七是系统建设评价机制。要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八是系统开展行业指导。要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专业设置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明确服务方向。科学规划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是把握服务重点。服务于国家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加强支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职业和关键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与教学改革,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五)引领职教科学发展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坚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深化内涵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是发挥引领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拓宽办学思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建立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探索多元办学模式、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优化培养方案。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三是瞄准国际标准。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高度重视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制订并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大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是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八)改革招考选拔机制 一是高职学校单独招生改革。推广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完善高中成绩+技能测试的考试考查办法。 二是复转军人接受高职教育招生改革。积极开展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学历的复转军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 三是成人专科教育招生改革。支持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逐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试点。 四是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五是职教学生对口升学。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 六是实施奖学金制度。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 (九)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是明确工作重点。重点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二是开发优质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是加强虚拟实训。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四是模拟实践环境。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 五是加强电子政务。推进职业教育政务信息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与监管综合信息系统,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办学和宏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十)深入推进集团办学 重点支持行业型、区域型和混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明确集团化办学内涵。明确集团化办学的产业链深度和宽度、企业覆盖程度、GDP覆盖比例、财政收入贡献份额、就业贡献水平和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贡献率等要素目标,突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切实促进学校办学与产业园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是建立集团化办学制度。加快国家层面和集团层面两种制度的建设,用制度来保障集团化办学模式的顺利运行,规范集团化办学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以利益机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十一)健全职教国家制度 一是着力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充分挖掘和深入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经验,将成功案例上升为国家制度。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领域包括: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制度、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和学生资助制度、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 二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健全职业教育标准。建立健全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机制和执行、检查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学校运行管理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质量评价标准等等。完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促进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和用人标准全面对接。 (十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要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就业导向、技能为重、终身教育的原则。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支持各类职业学校开放教育资源,积极参与职业培训。面向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在职职工、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以及所有有职业教育需求的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健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发挥职业学校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面向新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服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面向社会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科普、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四是引领职业教育科研。高职院校要把科研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功能,作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切实发挥自身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与行业、企业、国际组织密切协作的科研工作机制。特别是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若干重大前沿应用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繁荣高等教育科研做出贡献。 四、对高职院校长的七点希望 (一)要做到立意高远 立意要定位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发展。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距离适应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突出问题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职业教育当前还存在体系问题、体制问题、制度问题等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各位校长不能仅立足于自身所在的区域、所在的学校,一定要站在解决国家问题、满足国家需求的角度上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提供经验参考。 (二)要力争思路前沿 思路前沿要体现在: 一是国际水准。研究问题时要首先想到职业教育最高水准的国家,想到代表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标准; 二是服务产业。研究教育问题最本质的东西是要研究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教育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地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服务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是举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所在,也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三是语言体系。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谈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仅谈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而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研究用经济社会发展的语言来描述教育,研究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要具有国际视野 各高职院校长们要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视角上观察经济社会的运行,要努力对接国际平台、开阔国际视野、瞄准国际目标,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要在国际视野之下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每一项工作开展之前要充分调研国际上相类似国家或者地区的情况,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或者吸取的教训,这样才能够避免我们的工作走弯路,能够使学校的发展不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落后于产业的需求。 (四)要勇于破解难题 现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难题很多,职业教育又是教育领域当中难题最多的领域。投入问题、体制问题、统筹问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困难。但是不能在难题面前退步,要鼓起勇气,从破解难题入手,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这种勇气、思维和思路将是职业教育可能取得更大突破的强大动力。 我个人的思考是职业教育在破解难题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且能够成为我国奠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的基础。 高职院校长们要有破解难题的勇气和魄力,积极探索,创造各具特色的办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汇总和提炼,最终形成国家制度。 (五)要明确目标任务 要明确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年度目标,并要用现代产业的语言将目标阐述出来。当前需要解决问题十分明确。 一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二是解决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业所需要的拥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 三是解决区域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四是要解决职业教育领域诸多制度尚不完善甚至空白的问题。 (六)要研究政策措施 政策推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保证,各位要将保障措施和今后发展的措施都聚焦到政策上来,这些政策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收费、就业、人事保险等方方面面的政策。要结合地方特点创造性地推动政策制定和政策完善,比如财政的岗位购买政策、教师标准政策、校长能力政策等。各学校也要完善学校之内的教学政策,教师政策、教材管理政策等。 (七)要取得国家成果 6月3日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我们对各试点地区和单位提出了十六项需求,希望在这些方面取得一系列国家成果。 十六项需求包括体系建设、制度建设、体制创新、机制再造、标准建设、模式创新、政策完善、政府职责、队伍建设、信息能力产权融合、评价重塑、系统培养、课程体系、农村职教、区域合作等,也同样希望各位高职院校长们能在这些方面加强探索,为取得国家成果做出贡献。 同志们,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校长,你们肩负着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希望大家站在服务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国家任务、国家发展方向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方向和任务,全力以赴,奋发有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作出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