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党委宣传部)4月7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张业平署名文章《校企合作谋发展 工学交替助成才》,大篇幅报道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我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432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培养与信息技术融合,实施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文章全文如下:
重庆工程学院是一所坐落于直辖市重庆的应用型大学。学校充分认识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既是新时代应用技术大学的鲜明特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建校20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432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培养与信息技术融合,实施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顶层设计 机制护航
开创应用型办学“新赛道”
学校着力构建“4321”即“四化、三库、两基地、一平台”的产教融合体系,重点推行专业教学案例化、专业实训项目化、专业实习岗位化、教学管理智慧化,建设支撑参与专业建设的行业专家库、支撑专业教学的案例库、支撑专业实训的项目库,建设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紧密关联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一个智慧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测平台。
学校出台了《重庆工程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管理办法》《重庆工程学院校企共建校内产学研机构实施办法》《重庆工程学院教师项目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重庆工程学院订单人才培养管理办法》《重庆工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重庆工程学院就业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文件,明确了“学校统筹主导、二级学院主责、职能部门主推、校企合作办公室主管”的职责分工体系,确保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组织实施过程中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学校建立了产教融合“一事一议、分类管理”“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工作机制,对不同合作单位、项目、内容、模式的具体合作,实行“分项推进、分类管理”;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各项工作,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每个学科专业,形成良好的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氛围。
互联互通 汇聚合力
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源头引水、根上培土。学校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内涵建设,依托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建校内产学研机构,组建成立与学科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公司,教师创建项目工作室与学生创业孵化公司等多种方式,构建专业化、市场化、项目化的校内综合型产教融合平台。开展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共建产(行)业学院、联合订单人才培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校内外合作渠道。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腾讯云、深信服、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单位)达成合作关系,开展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共建校内产学研机构,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
重庆工程学院在学校建立了可同时接纳1000余名学生进行岗位实习的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配设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合作企业将相关设计、开发或业务部门设立在基地内,为学生提供真实岗位,开展“岗位制”学习。
学校与数宜信、中链融、爱奇艺、巨量引擎、正大华日、阿里巴巴、58魔方、四方新材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软件工程实习基地、大数据实习基地、人工智能实习基地、物联网工程实习基地、动漫设计实习基地、新媒体制作实习基地、游戏创作实习基地、电子商务实习基地等13个校内实习基地。
学校还与阿里巴巴、腾讯、中兴等数十家知名企业以“订单”培养的方式,联合培养行业急需人才。
夯实“一专业一名企”紧密合作,探索高品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拓展全校24个本科专业“一专业一名企”合作企业,按每个专业至少要与一家行业内与专业内涵一致的知名企业达成实质性校企合作的要求与目标,内容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共建教材(含案例库、项目库)、课程、专业、实验室、就业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腾讯云、深信服、南京云创、阿里巴巴、德勤中国、华数机器人、重报传媒等60余家知名品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重点围绕专业实训项目资源建设使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实习实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为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开展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协同育人合作,探索校校合作新模式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围绕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以联合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机器人等专业人才为基础的校校战略合作,探索校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之路。通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总结能力培养赋能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同时融入人文艺术知识,加强人文熏陶,探索培养高水平理工类人才的方式方法,形成卓越工程师班特色培养模式。
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助推学生创业就业
“创新促创业、创业促学业、创业促就业”,学校还重点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园(重工创谷),园区成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将扶持学生创建孵化与各二级学院专业对口的专业公司,纳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范畴,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创业公司招录使用在读学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各专业二级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纳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进行统筹管理。目前创新创业园入驻企业近50家,每年招录近200名学生参与项目。近年来,园区获得多个部门授予的近20项荣誉资质,被认定为国家众创空间、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重庆市众创空间、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
内培外引 强师铸魂
打造新时代“师徒制”教学模式
对高校来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行稳致远的生命线,而师资队伍则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师资是学校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核心资源。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体制机制优势,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专兼结合培优赋能,以教学质量为“主心骨”
在引进人才时,学校尤其注重教师企业工作背景和项目实战经验,自有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占比为62%,“双师型”教师占比为56%。学校现有毕业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博士、美国莱斯大学和德州大学双博士后、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人才李华林及西南大学普惠金融专业博士后唐浩坤等一批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教师培训中,学校还特别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常态化选派教师到本地知名企业进行项目实践已成为教师培训的重点项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部分专业课程采用“一课双师”的模式教学,校内专业教师重点负责课程专业知识部分的教学,而校外行业导师重点担任专业实践部分的教学。
“学校邀请的校外行业导师,均是来自各大企业的高管或者行业精英。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熟悉行业企业的业务流程,让学生拥有更多不同行业的实战经验,在学校就提前掌握实践应用能力。”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师徒制”教学“岗位制”学习,筑牢稳就业“压舱石”
学校专职实习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公司真实项目和业务,实现“师徒制”教学。学生参与项目的同时,导师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相应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形成“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
学校理事长、校长王万均表示:“重庆工程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师徒制’教学,通过‘岗位制’学习,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专业知识,培养了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工学交替’学习。可以为学生毕业后尽快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助力,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重庆工程学院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实践取得一系列积极效应。近3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荣获1400余项奖励。学校本科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高于8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8%,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学校连续4年荣获“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就业工作案例入选重庆市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市级典型案例。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领导于2021年3月到校考察调研,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给予肯定评价。2022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报道了学校就业创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