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校召开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交流座谈会。理事长、校长王万均在座谈会上围绕“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强调全校必须树立“AI+教育”的系统思维,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科研创新全维度、管理服务全流程的“三全”教育智能体。要识变应变、抢抓机遇,干字当头、主动作为拥抱AI。
适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各二级学院响应迅速,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活动培训及相关活动,通过系列举措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学会高效利用AI工具获取教学资源、拓展AI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视野,培养创新思维。重庆工程学院各二级学院院长、专家教授也在这场“智慧盛宴”中找寻破题之法,构建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时代答案。
软件学院
院长 周龙福
为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将会需要根据行业目前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学院各专业招生计划。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建设、加强教学改革等方面综合施策,积极谋划。一是要加大行业企业调研,找准实际岗位需求及能力标准,同时新增AI能力模块,形成AI+专业格局,从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一方面更新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AI能力课程,包括AI通识课程和AI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合AI应用案例、项目,加大AI应用案例库、项目库建设。三是学院成立AI应用小组,统筹学院AI教学研究,以及教师培训。同时督促考查教师学习AI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如机器学习、大数据模型等;鼓励教师将AI技术融入教学,积极探索混合式、研讨式、师/生/机三元交互等教学模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应用能力等。总之,学院要抓住人工智能新机遇,多措并举,为学院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副院长 李华平
人工智能浪潮引发的教育革命性变革持续深化,软件学院积极推进系统性革新:学科建设方面,进步优化学科方向,深入行业调研,根据行业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学院专业招生规模;同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革新,突破传统分岗位群培养框架,创新性重构“专业+行业应用”的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精准对接重点行业构建3-5个模块化微专业课程模块;以重工数科智能教学平台为载体,构建AI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智能课程体系+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三维教学AI课程;全员赋能教师队伍,要求全体教师必须掌握AI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副院长 廖宁
我们正处于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重塑社会结构与教育生态。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推动教育范式转型的核心动力。传统教学方式正在逐步失效,无法将AI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教师将被边缘化;不具备AI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学生也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教育者必须正视AI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能力的引导者,主动学习并应用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不断提升教学创新力与面向未来的引导能力。面对AI驱动下的时代加速,我们要成为乘风破浪的“冲浪者”,而不是被浪潮裹挟的“落水者”,在主动拥抱AI变革中推动教育实现高质量跃升与深层次重构。
副院长 吴平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推动教育形式的创新,也要坚守教育的本质,通过扎实推进“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使AI技术与专业基础充分融合,用AI提升全校师生幸福感,培养有智慧、有温度、有担当,适应“人机共生”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我们所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于追赶技术迭代的速度,而在于在教学变革中守护那些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脆弱性”——正是这些看似低效的情感共鸣、哲学困惑与试错成本,构成了我们区别于硅基智能的终极壁垒。
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
院长助理 孙令翠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生态。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积极推进AI融合式互动教学,构建高效个性化学习模式势在必行。借助智学重工平台AI辅助系统,打造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智能教学闭环,不仅可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维度,更通过AI引导式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赋能。在AI实践中同步提升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智能时代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数字智慧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创新路径。
电子信息学院
副院长 景兴红
人工智能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技术融合创新加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但同时对高校人才培养也带来很多挑战,包括岗位结构重构,技能需求升级。电子信息学院将坚持培养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线,进一步梳理电子信息类人才能力规格;构建“电子信息+AI”课程模块,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AI工具”属性;变革AI+课程教学范式,在项目案例制、启发引导式、评价改革方面继续深化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师AI能力素养,引导教师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院将主动求变,以积极的心态的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变革。
智能制造学院
副院长 陈成瑞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重塑工业智能化生态,以DeepSeek为代表的本地化AI部署技术,为工业大模型、数字孪生、协作机器人等领域的落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必须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在知识、工具和培养模式变革方面对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带来的深远影响,面对产业变革,我们初步调整提出了“精控制、懂制造、会软件、知算法”的能力培养目标,更好与岗位层次有效对接,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环节,以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逐步完善“AI+制造”知识能力交叉融合,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推动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柔性引智机制、教师技术资格认证等举措拓展师资队伍建设和升级路径,逐步转型培养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工程师,力争打造“AI+智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