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把握机遇 拥抱未来 人工智能重工谈——院长篇②

2025/4/9  来源: 本站

【浏览量:235】  【打印此文

编者按:为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校召开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交流座谈会。理事长、校长王万均在座谈会上围绕“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强调全校必须树立“AI+教育”的系统思维,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科研创新全维度、管理服务全流程的“三全”教育智能体。要识变应变、抢抓机遇,干字当头、主动作为拥抱AI。

适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各二级学院响应迅速,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活动培训及相关活动,通过系列举措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学会高效利用AI工具获取教学资源、拓展AI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视野,培养创新思维。重庆工程学院各二级学院院长、专家教授也在这场“智慧盛宴”中找寻破题之法,构建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时代答案。


数字艺术学院

副院长 庄涛文

AI时代需要的是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专业学科的结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结构、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机制以及资源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结合“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思想,数字艺术学院积极响应“拥抱AI变革”号召,统筹调整四个本科专业,通过智能评估系统动态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人才规格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调整教师结构,引导基础课教师向核心课、实践课教学能力转型。基于此,学院提出了改“专业做什么”为“学院做什么”,淡化专业,强化学院,把“专业教学模式”改为“公司研发创作模式”,立足“公司化运作、项目化教学、岗位化培养、产业化发展”四位一体模式,构建AI时代艺术人才培养新范式。依托“原创IP+AI协同+师生共创”的项目制教学,打造“动画番剧+虚拟制片+元宇宙场景开发”等产教融合项目,由导师带队实现“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创”,以项目结果完成课程考核评价,构建AI辅助的岗位胜任力模型,着力培养懂艺术、精技术、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艺术人才。

 

新媒体电商学院

院长 邹均

人工智能驱动新媒体电商变革背景下,新媒体电商类专业应聚焦“技术融合与价值重构”加速革新培养体系。课程端融入AI模块,重构数据分析、智能运营等核心课程群,强化AI思维与商业逻辑的交叉训练。实践环节对接企业智能客服、AI视觉设计等真实场景,搭建“学研用”一体化实训平台。同步培养学生驾驭AI的商业领导力,避免陷入技术依赖陷阱。师资建设上推进校企双向挂职,以产业实战经验反哺教学迭代,最终培育能统筹智能工具、引领业态升级的创新型新媒体电商人才。

 

建筑工程学院

院长 雷江   

AI正引发高等教育生态的重构,在跨学科协作、资源共享、辅助教学、自主学习等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学院以“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为指引,坚持以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为根本,推动AI与专业深度融合,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适专业发展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AI素养培养与转型发展,全面推进AI辅助教学及“AI+工程应用”教学场景升级改造,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理论基础好、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未来,学院将依托AI建立并适应“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人机共生的新教育生态,为智慧城建建设贡献力量。  

 

管理学院

院长 简玉刚

应对AI变革颠覆学院发展的“三变”思考。科学识变:AI对高等教育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在于通过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体系、企业经营模式等从根本上直接颠覆社会人才需求,导致高等教育生态被再造,培养“什么人”需要重新定位。主动求变:管理学院全体教师将适时关注人工智能的变革性发展趋势,积极、主动求变,把学院打造成一个学习型团队,确保“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不脱节”。精准应变:管理学院将坚持“专业+AI+N”专业转型发展思路,从革新教师教育理念、重构学科专业布局、变革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师资结构调整、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全力推进产教融合等方面,建立一套市场化、专业化、制度化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学校“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基础学院

副院长 张楠

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态,开启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作为二级学院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设计课程体系,推动“集体授课+主题研讨+AI助学”的混合式教学落地,以培养学生从“学知识”到“强能力”转变。对于教师,要开展AI工具应用“基础层”培训,智能教学设计能力“核心层”培训,人机协同教研团队构建“高阶层”培训,以培养教师AI应用能力。我们将以审慎而开放的态度拥抱技术变革,让AI成为推动因材施教、实现教育公平的新引擎,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院长 王巧玲

借力AI提升教学效能,以数字思维激活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精准研判思政课教情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绘制思政课知识图谱等以数据可视化思维直观呈现思政课教学知识点;数据驱动的动态评价: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教学全流程数据(课堂互动、实践成果等),生成“思政素养档案”,形成可追溯、可验证的过程性评价,实现学生成长轨迹追踪与教师教学质量动态监测;加大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逐步打造“精品课程”;鼓励教师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在线课程、短视频(B站等);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掌握智能工具使用技能,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

相关链接
南泉校区: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16号招生 双桥校区: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桥街道西湖大道76号 咨询热线:023-62846626 023-6284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