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拥抱未来 人工智能重工谈——专家教授篇①

2025/4/10  来源: 本站

【浏览量:】  【打印此文

编者按:为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校召开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交流座谈会。理事长、校长王万均在座谈会上围绕“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强调全校必须树立“AI+教育”的系统思维,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科研创新全维度、管理服务全流程的“三全”教育智能体。要识变应变、抢抓机遇,干字当头、主动作为拥抱AI。

适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各二级学院响应迅速,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活动培训及相关活动,通过系列举措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学会高效利用AI工具获取教学资源、拓展AI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视野,培养创新思维。重庆工程学院各二级学院院长、专家教授也在这场“智慧盛宴”中找寻破题之法,构建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时代答案。


软件学院

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负责人 副教授 刘啸天

当下,人工智能确实对高校乃至整个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促使了产业的再次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高,作为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负责人,以下是我对人工智能变革的思考与规划:1.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由于人工智能的影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有下降趋势,且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却逐步提升,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一个专业方向,对接一个企业,前期做好人才需求调研,努力促成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直接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2.主抓专业综合素质教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通过对重庆当地多家企业的调研,当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普适性多数岗位需求,一种是综合素质体现的需求,普适性岗位大多针对单一职业技能,虽然目前需求量仍然巨大,这种岗位需求量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逐年降低,另一种则是企业迫切需求的岗位,也就是所谓的“一岗多能”,不但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在整个产业链需求中也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各项需求。基于以上原因,学校则更需要培养从沟通-策划-设计-研发的复合型人才。

 

教授 李中学

面对AI技术革命,学院将围绕“软件工程+AI”与“数字媒体+生成式技术”双主线实施三大战略:重构课程体系,新增机器学习等AI核心课,打造AIGC技术应用模块;创新教学模式,推行“教师主导+AI辅学+项目实战”三元模式,完成课程智能化改造,实施“项目贯通制”教学;升级师资能力,将鼓励教师参与AI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AI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同时引进具有AI背景的高端人才,优化师资结构。通过构建一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教授 柏森

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态,需以辩证思维把握机遇与边界。AI作为教学助手具有双重属性:其应用既是必然趋势,又存在天然局限。大模型虽能高效完成知识整合、课件设计等任务,但在师生情感互动、价值观引导等教育本质层面难以替代教师。面对变革,应采取“拥抱+探索”策略:教师需提升AI素养,利用工具优化教学设计,实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目标;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合理使用AI辅助学习,通过人机思维碰撞培养批判精神,既要善用AI提升效率,更要保持独立思辨能力。教育机构应构建人机协同新模式,既发挥AI的知识处理优势,又坚守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

 

副教授  谭光柱

在AI时代,正如王万均理事长所言,我们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的风口浪尖,这场革命将对教育和其他众多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重庆工程学院采取了“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的战略,积极适应变化,目标是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作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的教师,积极调整自身定位,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利用AI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发展。我也希望能积极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借助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拥有强大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

副教授 杨业令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AI正重塑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新格局。主动布局“AI+X”专业融合体系,通过构建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重点推进三大核心建设:一是打造“智慧型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AI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二是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AI+专业课程”的新型教学场景;三是建设产教融合创新中心,联合头部企业共建AI实训基地,搭建真实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场景,强化AI数据安全意识和科技伦理思维。构建“技术赋能+价值引领”的双螺旋培养模式,培育具有交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电子信息学院

博士、副教授 杨洁 

人工智能大力推动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需从多方面规划以应对智能时代专业教育的发展。1.专业建设与AI融合方面,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点众多、理解难度较大等特点,深入引入AI技术,利用AI辅助原理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认知度;同时增设AI实践应用课程,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2.在教学与管理方面,AI可助力教师精准教学,通过分析学生数据,动态掌握学生知识和能力实际情况,以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AI能简化教学工作任务,如智能成绩分析统计等,提升教学管理效率。3.人才与机制方面,加强教师AI实用应用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各类适合专业教学的AI工具,提升其教学能力与角色适应性;同时,全面整合优化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以知识储备和技能需求为重要抓手,注重引导基于AI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此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应用AI技术,推动学校和学院的教育创新与发展。

 

智能制造学院

教授 申爱民

人工智能正重塑高等教育生态,智能制造学院将紧扣“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战略,按照“精控制、懂制造、会软件、知算法”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深化AI与专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中,将尽快实施 AI的教育教学,并利用AI科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及交互体系,打造“智能工厂”实践平台。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师们的努力,在自身提高和完善基础上,利用AI完善课程资源配置和建设、改进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效果、实现以实际成果和收获的教学评价精确化。同时,通过AI赋能实行教学改革,力求新突破,让使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关链接
南泉校区: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16号招生 双桥校区: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桥街道西湖大道76号 咨询热线:023-62846626 023-6284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