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校召开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交流座谈会。理事长、校长王万均在座谈会上围绕“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强调全校必须树立“AI+教育”的系统思维,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科研创新全维度、管理服务全流程的“三全”教育智能体。要识变应变、抢抓机遇,干字当头、主动作为拥抱AI。
适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各二级学院响应迅速,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活动培训及相关活动,通过系列举措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学会高效利用AI工具获取教学资源、拓展AI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视野,培养创新思维。重庆工程学院各二级学院院长、专家教授也在这场“智慧盛宴”中找寻破题之法,构建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时代答案。
数字艺术学院
教授 陈娟娟
王万均理事长的讲话为专业拥抱AI变革指明了方向。结合“611”规划,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新设“智能视觉设计”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增设AI通识与强化“AI工具+设计”的专业课,增加实践课比例,培养学生利用AI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其次,改革教学方式,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训练设计专业群AI小模型,优化知识图谱,利用AI工具开展翻转课堂、混合课堂教学及项目制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AI应用能力的培训,推动理论型教师向实践型转型。此外,利用国科大合作培养,探索艺术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路径,培养AI技术应用于数字艺术创作的人才。通过这些举措,保障专业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适应AI时代的创新人才。
新媒体电商学院
教授 张小玲
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AI技术融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AI技术融合前景广阔。在内容创作方面,利用AI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可以快速生成新闻稿件、文案等初稿,学生只需进行润色和审核,提高创作效率。同时,AI图像和视频生成技术可用于制作新媒体视觉内容,如虚拟主播、创意短视频等。数据分析上,借助AI算法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精准把握受众喜好,优化内容推送策略。课程设置上,增设AI在新媒体应用的课程,如AI内容创作、新媒体数据分析与AI等,让学生掌握前沿技能,培养既懂新媒体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二、教学和管理利用AI。教学中,AI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AI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智能辅导系统可实时回答学生问题,辅助教师教学。在管理方面,AI用于教学质量管理,通过分析教学过程数据,如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情况等,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学生管理上,AI分析学生行为数据,提前预警学业困难或心理问题学生,以便及时干预。同时,利用AI优化课程安排和教学资源分配,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性。三、人才和机制调整保障。人才方面,教师需加强AI技术培训,提升AI应用教学能力。学校可引进具有AI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机制上,建立AI教学应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应用AI技术,将AI应用成果与教师绩效挂钩。同时,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增加AI应用能力考核,引导学生重视AI技能学习。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AI应用能力,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建筑工程学院
智能建造专业带头人 教授 朱曲平
AI正在重塑土木工程行业,聚焦“AI+工程应用”,智能建造专业构建“智能+”模块化矩阵课程体系,强化数字孪生建模与智能决策能力;建设智慧工地实验室,并引入AI辅助设计、融合BIM+AI算法的智能建造云平台等,打造“项目+AI”驱动的“虚实联动”实践课堂;建立AI教学动态评估与反馈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系统,动态生成学生能力数字画像;组建“学术导师+AI工程师”双师团队,并深化与头部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利用AI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土木建筑智能化转型升级输送“懂技术、精应用、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管理学院
副教授 朱凤
避免被AI 革命的“教师自我革命”。首先是革“教师角色”的命:教师角色定位重构,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能力的塑造者”。其次是革“自我认知”命。加强自我学习,实现教育理念、技术素养、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的动态更新,多方面提升个人能力。 再次是革“教学模式”的命。创造性探索“AI辅助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高阶引导”的三维教学模式,促成教学相长。最后是革“课程建设”命。构建“智能辅助、自主探究和能力训练”三维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内容迭代、教学方法更新、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保证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确保老师自己在AI的革命浪潮中不被AI革了命。
基础学院
数学教研室主任 教授 赵战兴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大学数学课程作为基础学科,需积极进行变革。首先,调整课程内容,将AI相关的数学知识融入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改变教学方式,利用AI工具开展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精准推送数学学习资料,提升学习效果。同时,结合AI技术开展数学建模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AI应用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举措,推动数学课程与AI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胡海燕
思政课是思想性,理论性强的课程,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发展,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教师,更要面对挑战,拥抱机遇!利用AI工具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智能分析学生反馈优化教学内容,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增强课堂互动性。同时,思政课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树立正确价值观。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思政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政课要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温度,要有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人类复杂的思想、情感、意志的高度”。AI能提供知识,却无法替代教师的情感共鸣和人格感染力。我们要以自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去触动学生,在技术浪潮中守住育人初心,让思政课既有“科技感”,有思想、有情感,更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情感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