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重庆工程学院协同两个校区联动全校9个二级学院,以一场跨越学科、融汇创新的文明实践行动,将雷锋精神与专业智慧交织成新时代的青春答卷。重庆工程学院师生热情高涨,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40余项,涵盖社区治理、生态保护、健康关怀、文化传承四大领域,累计参与师生1200余人次,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惠及群众逾3000人。这场以专业为底色、以创新为亮色的文明实践行动,既是对雷锋精神传承的青春致敬,更是学校青年学子担当奉献的立体化呈现。
一、专业赋能:让志愿服务成为学科实践的延伸
在这场学雷锋热潮中,各学院突破传统服务框架,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工具箱"。软件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以及计算机学院学子化身"环保修复师",开展与环保相关的志愿服务,在活动中清理垃圾,结合雷锋事迹展开主题宣讲,将体能锻炼、生态保护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破解环境保护的“闯关密码”,将“螺丝钉精神”融入环保行动;新媒体电商学院志愿者化身"春光美颜师",带着专业设备与清洁工具走进南泉镇自由村油菜花田。镜头抓拍游客与花海的自在互动,在金色波浪间精准拾取视觉噪点,结合电商直播推广文明赏花理念,让“垃圾钳”与“镜头语言”共绘春景。
二、创新破圈:用时代语言重构精神传承
重工学子以特有的创意,打破对志愿服务的刻板想象。电子信息学院开展“三月春‘锋’暖”主题活动,用动态数据可视化打造PPT强调节约意识,将食堂餐盘余量转化为可视化的光柱图,此外开展雷锋故事分享会,以"光影+声音+故事"三重奏激活雷锋精神传承;智能制造学院学子化身“人体检修员”,在箭河社区架起雷锋式“健康工坊”。白大褂与志愿红交织间,血压计化身“生命压力表”,让群众了解了常见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管理学院学子化身"时光养护师",在巴南区花溪街道养老院为老人开展"精神SPA"服务,通过房务整理、健康知识科普与军歌合唱唤醒岁月温情。这些充满科技感与艺术性的表达,让红色基因以更鲜活的方式植入青年认知——当白大褂与志愿红碰撞,当代码与善举交融,雷锋精神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生长土壤。
三、代际对话:以温暖触点连通岁月长河
在服务实践中,重工学子主动搭建跨越年龄的"精神立交桥"。建筑工程学院学子走进石龙镇敬老院。志愿者们以“记忆工程队”身份倾听岁月回响,用才艺拼图点亮老人眼角的星光,让红色基因在指尖萌芽,为老人拂去时光褶皱,也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中读懂“为人民服务”的结构美学;数字艺术学院的学生凭借艺术专长,化身“时光修复师”,带着画笔与镜头走进养老服务中心,用快门和画笔记录老人故事,与老人共绘水墨长卷,创作电子绘本,让“螺丝钉精神”有了艺术表达。
从建文峰步道上的垃圾钳到社区绿篱间的长柄夹,从高科技的动态数据到敬老院中的丙烯画布,重庆工程学院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既是背包里叮当作响的专业工具,也是青年心中永远滚烫的理想火炬。当学科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创新方案,当青春创意碰撞出精神传承的璀璨花火,这场跨越甲子的文明接力,正以更富时代质感的姿态,在巴渝大地上续写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温暖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