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点睛
最新公开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马院点睛 > 【中国教育报】冯刚 王振:不断夯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根基

【中国教育报】冯刚 王振:不断夯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根基

发布人:重庆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2/9/5  来源: 本站  浏览次数:

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三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更加注重遵循规律,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着力凸显育人成效,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努力发挥重要作用。

 

20193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更加注重遵循规律,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着力凸显育人成效,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努力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课建设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

 

高等教育各门课程均有自己的特点和建设规律。办好高校思政课,需要立足课程特点,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增进对课程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高校对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显著增强。

 

一是坚持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保证青年学生投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近年来,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增强,为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建好高校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高校思政课的生成、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意见》指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建设方案。近年来,全国高校相继开发选择性必修课程,使课程更加体现中国发展实际,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彰显党的历史智慧。

 

三是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成为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意见》强调,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此基础上,《方案》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也融入课程。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建设,充分展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

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进一步凸显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思政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三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断推进守正创新发展。

 

一是高校思政课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既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升课程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重点。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实施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进一步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相关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更扎实,教书育人水平整体提升,使高校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是高校思政课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遵循,高校思政课充分彰显思想魅力和理论力量,让学生接受科学理论的武装和滋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各门课程始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实践知识的同时接受价值引导;着力辨析各种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马工程教材的统一修订,推进课程的统一设置,同时又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更加关切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启发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思政课,文化的滋养功能显著提升。近年来,高校思政课遵循八个相统一规律,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显著增强。

 

三是高校思政课给师生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明显增强。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增进自我教育,实现育人自育,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中,丰富科研课题、学术期刊、交流培训、学位深造等内容,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应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关切,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都使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高校思政课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和管理机制中,蕴含着课程创新发展的深层力量。对这些深层力量的科学把握和有效运用,为高校思政课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一是青年学生成长发展更加需要得到关切。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具有内在的耦合性,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中,课程内容也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成长实际和发展需要。《意见》强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高校思政课根据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设置内容,做好本专科阶段课程内容和高中阶段的必要区分和有效衔接,使得课程本身更加符合不同阶段青年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二是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不断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逐渐完善,积极探索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如2022年冬奥会上志愿服务活动的协同育人效果凸显;积极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省级党政机关领导带头讲思政课成为新风尚;扎实推进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取得新发展。

 

三是高校思政课评价机制持续完善。科学的课程评价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思政课适应新发展特征的客观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遵循,高校思政课评价的创新探索取得显著进展。《意见》强调,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设置、评聘标准、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职务(职称)评价机制。近年来,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持续深化中,这些评价机制改革纷纷落地,为高校思政课的持续发展注入了重要动力。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冯刚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0317日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