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重工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老师。他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领航者”;他们在实验室中勇闯学术“无人区”,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他们往返于校园企业“筑桥梁”,只为让学生有更好的实习工作平台……“重工师说”栏目聚焦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成绩突出的老师及团队,通过深入采访,弘扬师德师风,以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弘扬全校师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在全校营造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
师者小传:
张仁永,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助理。主持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3项、校内教科研项目2项。主研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十三五”规划等教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精准对接需求,把稳科研方向之舵
“做科研,首先要清楚科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张仁永接手科研管理工作时首先定下的准则。当前,重庆正在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学科发展与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张仁永陷入了沉思。
为了切实找准研究方向,张仁永带领电子信息学院的专家团队,主动走进桑德科技(重庆)有限公司、重庆达洪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学院结合重庆市发展定位以及信息通信工程学科发展需求,组织多次内部研讨会议,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最终将目光聚焦在车路协同领域,定下了学科发展的基调。
面对研究方向的调整,部分老师在课题方向选择上犹豫不决、左右摇摆。张仁永主动出击,逐一谈心,深入了解每位老师的研究兴趣和专长,点对点研究每个人的科研调整路线。学院教师杨丹原本的研究方向是移动通信网络优化,面对研究领域的调整一时陷入迷惘。张仁永多次与其深入沟通,认真分析已有的研究基础,剖解未来方向转型的可能路径,不断鼓励,引导其将研究重点转向车路协同中的通信网络稳定性研究,最终成功立项相关科研项目。在张仁永的引领下,学院全员围绕“车路协同”学科领域凝聚力量,逐步形成了以车路协同感知与目标识别、V2X通信、行为决策与路径规划为核心的研究体系。
聚力攻坚克难,筑牢科研压舱之石
“科研是一场接力赛,我愿成为第一棒,带着大家向前冲。”作为负责学院科研工作的中层干部,张仁永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始终走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在与一家企业合作时,企业面临智能交通系统信号传输不稳定的问题。张仁永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研究,运用自己在智能交通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交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套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信号优化方案。双方通过共同申报课题、合作研发专利等方式,不仅成功解决了企业难题,还实现了知识产权共享。
团队成员老师孙燕斌回忆道:“在申报一个省部级科研项目时,我们遇到了技术难题,研究进度一度受阻。张老师带领大家查阅大量文献,日夜研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最终找到了创新的解决方案,成功立项。”在张仁永的带领下,学院近三年累计立项各类纵向项目19项,累计签订技术开发合同15项,科研态势显著改善。
倾力培育新人,甘当科研托举之牛
“科研的精神,不仅是追求技术突破,更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唯有将这种精神传递给青年工作者,才能不断推进学校的整体科研工作始向更高质量发展。为此,张仁永重点加强对于学校青年科研队伍的培育工作。
电子信息学院的教师队伍,具有专业化、年轻化的特点,青年教师比重大、经验少,在科研工作开展中缺少领路人。张仁永敏锐察觉了这一问题,在工作中有意识加强了对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育工作,给予了青年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何启莉老师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在首次申报科研项目失利后,产生了偃旗息鼓的负面情绪。张仁永了解情况后,主动进行一对一的科研指导,从如何精准选题、如何挖掘创新点,到如何设计研究路线、如何体现个人科研优势,一字一句进行修改和指导。通过指导,何老师成功立项科研项目,并在后续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张仁永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研。近两年来,学院成功培育3名青年教师立项获批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青年教师逐步投入横向项目研究与成果转化过程中,学院已初步建成梯次合理、新老融合的科研梯队,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科技处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