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产教融合工作巡礼⑤】智能制造学院

2025/5/12  来源: 本站

【浏览量:】  【打印此文

编者按:重庆工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部署,紧扣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命,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纵深发展。各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建造、现代服务等关键领域,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交出了一份产教协同育人的亮眼答卷。

本次工作巡礼,集中展示各学院在共建产业学院、开发实战化课程、联合技术攻关及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的育人心得与丰硕成果。近年来,重庆工程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己任,探索出一条“校企共生、成果共享”的特色发展之路。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重庆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内涵建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四维二进”探索工业机器人应用教学新路径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战略的推进及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构建,工业机器人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行业对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得迫切且多样化。重庆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以教学创新为主线,提出“四维二进”产教融合路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能力生成为目标,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平台、引入企业工程师与优秀校友进课堂等举措,全面对接岗位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68名学生通过FANUC机器人调试工程师认证,相关课程获批重庆市一流课程,为工业机器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缘起——智能制造战略推进下的人才渴望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智能制造战略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重庆市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对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既急迫又多样和复合,如何根据校情、学情,面向未来,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在本领域的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毕业后的长远发展,是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教学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然而,一方面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该领域面临突出的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领域设备投入大、应用场景多样、实践性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课程内容、培养成效等与企业实际需求还有很多差距,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难以适应本领域对现场工程师的要求。

重庆工程学院主动对接重庆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与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工业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创新,共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型人才。

聚智——锚定航向“四维二进” 打造应用型人才

针对人才培养的主要痛点问题,智能制造学院充分调研,研讨学习,全面分析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以能力生成为目标,充分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创新产教融合路径,形成了能力生成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完善形成了“四维二进”产教融合的培养路径,具体而言,“四维”是指从课程大纲制定、知识内容体系、实践能力培养和评价四个维度全面融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二进”是指企业工程师进课堂、优秀毕业校友进课堂。

加强知识交叉融合,重构理论知识体系

学院先后调研东风小康、赛力斯、华数机器人等本领域知名企业,详细了解岗位胜任力对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要求,并与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依托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领导地位和技术优势,逐步优化完善了课程大纲,确定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在内容设置上,选取了机器人概论、驱动与传感、机器人学、典型工艺编程实现及外部拓展设备,比较全面地涵盖了一线工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补充行业相关规范流程。

依托行业最新发展,充分融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通过岗位需求、办学层次、校情学情、课程体系衔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等内容分析,最大限度满足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图1 课程内容选取的确定依据


探索构建对接产业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和路径

在确定科学合理的知识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借助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推进产教紧密融合,拓展实施路径,校企共建“FANUC机器人授权培训中心”,逐步构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案例载体,深入对接本领域生产一线岗位胜任力要求,最大限度再现生产实践中的工艺方案,按模块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综合素养。课程实践环节结合工程教育的理念,充分考虑学情以及知识和能力的递进关系,将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的能力、素养要素融入实验过程,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更加突出综合能力的提高。


图2 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和路径

探索实施“企业工程师+优秀毕业校友”进课堂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学院组织课程组不断推动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改革,根据课程特点,逐步确立了“教师+企业工程师+优秀毕业校友”协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邀请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教学设计,并走进课堂,走上讲台,现身说法,将知识讲解与工程案例有效融合,并且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发挥企业人员的工程经验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图3 企业工程师进实践课堂

邀请在本领域就业的优秀毕业校友,在协助教师讲授知识或培养技能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就业感悟,岗位履职等,发挥好朋辈榜样作用,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在促进学风建设、构建职业规划和引导主动学习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


图4 优秀毕业校友在工作现场讲解

以上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就是围绕解决课程如何有效对接产业一线的系列问题,将课堂变得更加有情景感,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有针对性,有具体性,从而聚集培养目标,并提高目标达成情况。

系统化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多维度提升育人成效

立足“地方性、应用型”总体办学定位和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培养特点,紧跟行业发展对人才成长和价值体现的新要求、新趋势,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将企业项目中的真实状况,转换为课程思政育人案例,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增强师生的同理心和共情力,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有效衔接。


图5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设计


多维教学评价,引入行业技术资格认证要素

围绕教学目标,考核与评价设置为2部分,更加重视了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报告和阶段性测试,另外,还单独考查了实验表现和完成情况,即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能够客观检验和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结合教学及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知识素养能力达成为主线,多维度考查和考核,并持续进行改革优化。

为了更加突出能力生成这一理念,学院创新实施引入行业认证要素参与课程成绩评定,将参加并通过FANUC机器人官方认证的,可以以认证证书置换实验操作成绩,更加注重技能水平在成绩构成中的权值,从而在推动教学改革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


图6 教学评价设计


大力推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大力推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课程内容,带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举措措施是组织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科技能大赛,如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引导学生对“我敢闯 我会创”的价值认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更加关注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成长与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生“金”——实践育人“工程化” 成果落地育菁英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学生成绩稳步提高,学习更加主动,校督导对课堂评价均多次为优秀,学生评教结果位列学院前10%,2022年,《工业机器人及应用》课程立项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校级“金课”建设课程,2023年,课程获批重庆市线下一流课程,有68名同学通过了FANUC机器人调试工程师的资格认证,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机器人领域就业发展,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表现优异,发展良好,得到了企业同行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学院积极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资源建设教学案例,采用FANUC技术学院标准,编制试验指导书,建设了丰富了微课视频和技术认证材料,做到了与企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合。

实践教学条件大幅提升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提供了坚实基础,经过不断完善,通过了FANUC上海技术学院的官方审查,成为C级机器人授权培训中心,具备了独立开展社会培训和资格认证的资质,并被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认定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图7 授权培训中心

取得成果并非偶然,智能制造学院有三点经验值得借鉴。首先,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具有鲜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时代背景和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能力,对接机器人工程师实际要求,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时代要求。

其次,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打通“学校”到“岗位”业务能力转化最后一公里。实践环节充分考虑学情以及知识和能力的递进关系,将岗位需求转化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多层次递进的“工程化”实验教学方案,打通“学校”到“岗位”业务能力转化最后一公里。

再者,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全面有效衔接权威行业认证体系。充分依托于实验室条件,机器人系统集成实验室已通过发那科审核批准,成为C级认证基地,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将对接行业技术认证,校企协同保障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相关链接
南泉校区: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16号招生 双桥校区: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桥街道西湖大道76号 咨询热线:023-62846626 023-6284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