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产教融合工作巡礼⑦】新媒体电商学院

2025/5/14  来源: 本站

【浏览量:】  【打印此文

编者按:重庆工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部署,紧扣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命,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纵深发展。各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建造、现代服务等关键领域,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交出了一份产教协同育人的亮眼答卷。

本次工作巡礼,集中展示各学院在共建产业学院、开发实战化课程、联合技术攻关及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的育人心得与丰硕成果。近年来,重庆工程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己任,探索出一条“校企共生、成果共享”的特色发展之路。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重庆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内涵建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六共协同、四维融合”创新培养

新媒体电商人才

重庆工程学院新媒体电商学院针对新媒体电商行业人才供需失衡、能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及传统培养模式滞后等痛点,创新构建“六共协同、四维融合”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通过与重庆营康科技、库田科技等企业深度合作,实施“项目人员共引共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培养方案共研共制、质量标准共商共评、培养过程共施共助、横向项目共成共享”的六共机制,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同时,通过“课程设置与项目能力融合、教学内容与项目任务融合、师生小组与项目小组融合、课程考核与项目考核融合”的四维机制,重塑人才培养逻辑,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衔接。目前学院已成功落地20余个项目,400余名学生参与岗位实训,创造GMV近1000万元。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多名学生被京东、重庆海听客电商等企业提前录用,孵化了多家学生创业企业,为新媒体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缘起——行业发展培养滞后 复合人才亟待升级

是人才数量有缺口。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白皮书》显示,国内新媒体电商行业(含直播电商、短视频运营、跨境电商等)人才总体需求与供给失衡,缺口规模在300-1500万之间。细分领域需求差异显著:尤其西部地区因基础设施和培训资源不足,直播电商专业主播及运营人才尤为短缺;具备数据分析、国际物流的复合型跨境人才缺口达百万级。

人才能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普遍面临“低端饱和、高端紧缺”问题:基础岗位(如客服、剪辑)竞争激烈,而高阶岗位(如全域流量运营、AI内容生成)合格人才不足,从业者具备“策划+技术+商业变现”全链路能力仅占30%。

行业快速发展而培养滞后。新媒体电商技术迭代快(如AIGC工具普及),但传统教育体系课程更新缓慢,传统培养模式滞后于"内容创作-流量运营-供应链管理"的新岗位矩阵需求,导致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反馈约60%新入职员工需3个月以上适应期,试用期离职率超40%。超四成电商企业因成本压力缩减大规模招聘计划,倾向于“精准招聘+内部培养”,低培养成本人才争夺加剧,项目实操经验在就业中更加重要。

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两化”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合作形式浅层化:85%院校停留在认知实习、讲座合作层面(教育部2022年调研数据)。能力培养内容碎片化: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图谱匹配度不足60%。


驱动——六共协同四维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重庆工程学院新媒体电商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入推进学校“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引企拓岗入校,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创建产教融合生态育人体系,实践路径。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新媒体电商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深化与重庆营康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库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厘清责任边界,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产教 “六共”融合体系。

项目人员共引共用。学院与营康科技、库田科技友好协商,建立“联合引进、共同聘用”的校企引才机制,共同引进项目实操能力突出的人才担任实训导师,并建立专任教师与实训导师身份互换的机制。实训导师身份编制在学院、工作地点在基地、工作考核在项目,考核主要参考指标为“带领多少学生在项目实战中实现了多少业绩产出?”。

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在营康科技、库田科技的技术指导下,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包括直播间12个、BPO坐席150个、平台电商(含跨境)和短视频工位100余个。每年可同时接受400学生同时参加商业项目实训。

培养方案共研共制。学院结合商业项目的实际需要,与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等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谋划项目制教学实施周期。


质量标准共商共评。学院制定了《学生实训岗位技能等级认证实施办法》,确定了与项目制教学密切相关的主播、运营、中控、拍摄、剪辑等岗位技能等级标准,实施“进阶”认证与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项目、融入项目、负责项目的积极性,形成能力进阶可视化地图。

培养过程共施共助。学院与企业有关人员组建“项目办”,负责全面领导和指导进入商业项目实训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各项目组(项目教学班)成立由项目负责人、系主任、专任教师、项目组成员和辅导员组成的工作队,教学方面的问题(含教学组织)由项目组成员和专任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及生活服务有关事宜由辅导员负责,其他事宜由项目负责人与辅导员商议解决。

横向项目共成共享。学院与营康科技、库田科技签订横向项目协议,企业引入项目,学院组织专任教师、实训导师、学生完成,其成果由学校和企业共享。


1年来,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了项目实施的运行体系制度文件3个、评价体系制度文件5个、保障体系制度文件3个、激励体系制度文件4个,有利的保障了产教 “六共”融合体系落地、落实、落细。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育人体系

建立商业项目与人才培养对接的评估机制。学院制定了《商业项目引进管理办法》,组建了由院领导、企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项目运营负责人组成的商业项目评审专班,从市场发展前景与商业价值、投入资源规模、人才培养结合度、法务、财务风险评估等维度规范商业项目引进标准和程序。


以项目为依托,实施“赛”“创”“研”培养路径。一是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学科(课程)技能比赛,一体化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市级以上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等项目。项目组以周、月(季度)、学期为周期举行“大比武”,学院每学期或学年举办隆重仪式进行总结、表彰。二是分类分层实施“创客”计划。通过项目实施,选拔优秀学生成为项目合伙人,全程参与项目商务洽谈和运营,享受项目红利。对特别优秀且有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供应链资源由学生选择,并支持和配合学生吸引风投、创投。三是实施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选拔优秀教师任学生导师,结合行业企业真实需求或项目研发选题,实训导师参与学生毕业设计的开题到答辩的全过程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构建和完善以项目岗位为技能单元、课程模块(矩阵)为理论支撑的“学做一体”案例制教学“新设计”(教材、讲义)。基于OBE理念,以项目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课程(群)为单位组建课程开发团队,研制理、实并重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建立实训导师和专任教师“1+1”双向赋能的内培机制。根据教师学科专业和技能、职业背景,结合项目内容和特点,开展实训导师+专任教师“1+1”结对子活动,互帮互助,实现实训导师教学能力和专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双提升,双向奔赴。

建立健全参加商业项目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学院制定了《项目制教学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将学生参加商业项目的价值表现,分别纳入到思想道德素质(如直播话术是否违规)、科学文化素质(如项目中的专项培训情况)、身心素质(如客户评价、项目经验分享)、劳动与就业创业素质(如加入项目实战团队、成长为项目合伙人或创业)。



实施“项目驱动+岗位轮动”的“四融合”运行机制

第一层融合:课程设置与项目能力融合。本层融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问题,重点解决课程与项目需求能力支撑度、课程开设与项目开展适应度的问题。学院一是召集行业专家、项目负责人,对拟定开展的商业项目进行项目流程分析,确定项目开展中的岗位设定(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典型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能力要求;二是组织专业负责和课程负责人,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体系与课程体系进行对应关系分析,依据各岗位的能力要求,划定能力支撑课程群组。此过程中,结合国标可增加、删除和修改部分课程设置,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方案。三是实施学生多岗位实践的机制


第二层融合:教学内容与项目任务融合。产教深度融合,需要突出“学做一体,学以致用”的培养特色,关键在于教学内容与项目内容融合。学院与项目组充分沟通,确定岗位任务书,明确工作任务,再将其与能力支撑课程组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对接,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调整教学内容,采用“项目贯穿、多课程融合”思路,组织项目组长、专业导师和实训导师共同编写基于项目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讲义,这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


第三层融合:师生小组与项目小组融合。在产教深度融合中,项目运营与教学过程需要达到任务融合、场地融合、时间融合、角色融合和功能融合,采取双师课堂(专业导师+实训导师),共同带领学生(项目组成员),同步完成项目任务和教学任务,过程中可有工学交替阶段安排。这既可为师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可为师生打造难得的学习环境,教师在专业导师和实训导师、学生在在校学生和项目成员之间动态转换身份,真实落地产教深度融合。同时赛、创结合,将优秀学生吸收为项目合伙人,条件成熟时,孵化并支持学生创业,使学院学生成为创业者最多的学院。


第四层融合:课程考核与项目考核融合。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制教学,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项目运营可让学生快速地让感知专业能力欠缺,明确学习方向;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是为帮助学生补强专业能力,解决项目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训导师根据岗位任务设定岗位KPI考核指标,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偏重于项目成果的考核;专业导师根据配合岗位补强任务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过程性考核;项目成果考核和学习过程考核,共同组成学生课程考核。


成效——实战教学创新探索 校企合作共育英才

经过探索实践,新媒体电商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厘清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破解“两张皮”难题。通过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紧密结合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

建设了一支“实战型”实训导师队伍,增强实战育人引擎。学院引进专职实训导师29名,大幅度改善了学院教师队伍“理实”结构。

人才培养质量有提升,破解能力结构性矛盾。进入项目实操的学生动手能力增强,5名学生被京东录取为“新锐计划”管培生、8名22级学生被重庆海听客电商提前录用为管培生,孵化了繁星树科技、毅纪元科技等学生创业企业,吸纳本校财务管理、人工智能、市场营销、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20余学生参与,最高单月绩效分红达1.5万元。

明确了产教深度融合难点问题,确定后续工作抓手与发力点。“六共协同、四维融合”育人体系实践的一年中,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产教深度融合的难点问题:硬融合与软融合需要协同推进,实现双轮驱动,以此解决企业、学校、学院、系部、学生现存问题。


相关链接
南泉校区: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16号招生 双桥校区: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桥街道西湖大道76号 咨询热线:023-62846626 023-6284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