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产教融合工作巡礼⑧】建筑工程学院

2025/5/15  来源: 本站

【浏览量:】  【打印此文

编者按:重庆工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部署,紧扣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命,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纵深发展。各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建造、现代服务等关键领域,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交出了一份产教协同育人的亮眼答卷。

本次工作巡礼,集中展示各学院在共建产业学院、开发实战化课程、联合技术攻关及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的育人心得与丰硕成果。近年来,重庆工程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己任,探索出一条“校企共生、成果共享”的特色发展之路。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重庆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内涵建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共谱建筑材料绿色转型新生态

重庆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携手重庆四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建筑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教学与学术交流。双方整合优势资源,联合申报项目,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合作以来,科研项目申报质量与数量显著提升,涵盖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建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经费达130余万元。在低碳交通技术、固废利用、服务双碳战略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主导编制行业标准,填补区域技术空白。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果丰硕,《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荣获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称号,学生在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实践证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关键。未来,双方将继续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为建材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


缘起——建材行业绿色转型 谱写环境友好密码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基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节约不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广大科研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建材行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典型行业,传统生产模式较为落后,迫切需要改进建筑材料与工艺,向绿色环保的生产路线转型,这已成为未来材料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聚焦新材料领域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新型建筑材料与工艺,旨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这一举措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为学院提升科研实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助于学院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在建筑材料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深入践行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4321”产教融合体系,与重庆四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在科研、项目申报、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领域深入合作,以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重庆四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方新材”)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建筑材料尤其是混凝土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方面业绩突出,具有较强的社会知名度。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拥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科研设备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校企双方协同合作,促进资源互补,一方面利用校企双方研究条件,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共同推动基于混凝土材料节能环保技术、建筑材料功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助推四方新材产品更新升级以及优化产品线、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依托四方新材提供的市场信息以及建筑材料技术应用动态,助推学校课程改革,以及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融合——校企协同创新 共筑绿色未来

重庆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紧扣建材行业绿色转型的时代脉搏,携手重庆四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科研平台,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双方联合申报项目,全力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环节,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依托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行业影响力,致力于实现校企互利共赢,持续为建材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图1 校企合作总体思路框图


共建校级科研平台 夯实科研创新根基

2022年5月,为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发挥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实践应用经验,重庆工程学院与重庆四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共建了“建筑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成功举行了签约及揭牌仪式,共同开展建筑材料与工程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科研平台成立后,积极完善硬件设施,对已有的建筑材料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增设了水泥混凝土制样与养护室,并购置了超高性能混凝土压力测试设备、材料微观检测设备等一系列专业仪器,为开展多维度科研创新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2“建筑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约揭牌


科研平台也为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累计举办学术讲座10余次,吸引了800余名师生参与。例如,2023年11月邀请了张俊兵博士作《预拌混泥土生产质量控制及常见问题分析》、杨翔部长作《重庆市绿建新标准与装配式建筑两板产品体系分析》等学术讲座,反响强烈,为老师和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共同申报教科研项目 促进产业技术革新

借助共建的科研平台,企业与学院深化合作,针对建筑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挑战,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在合作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获取最真实、最关键的一线数据,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重庆四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的水泥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混合料搅拌站、水泥稳定碎石搅拌站、装配式构件工厂,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基地,让他们能够在实际项目中磨练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还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通过校企双方的紧密协作,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被成功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显著提升了建筑材料的性能与环保水平,实现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高效转化。


图5 教师与学生深入企业调研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企业深度融入学院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工作。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同时,四方新材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课程建设方面,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参与教材编写、课堂授课等工作,将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和行业最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有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成效——绿色基建结硕果  “碳”见未来育人才

依托校级科研平台优势,实现申报项目质量与数量双重提升。自建筑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平台成立以来,科研团队在各年度纵横向科研项目质量稳步提升,项目数量以及项目经费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共申报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纵横向项目经费共计130余万元。

表1 已立项的纵横向科研项目(部分)


这些项目涵盖建筑材料的多个领域,如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建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成果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聚焦产业前沿与企业需求,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在低碳交通技术创新方面,实现环保型公路铺面材料产业化应用,主导编制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低温改性沥青》并通过专家终审,主持编制的《USP低温环保沥青路面施工工法》获颁重庆市工程建设工法证书,填补西南地区低温沥青施工技术空白。

在固废利用方面,构建建筑固废全产业链协同处置体系,创新研发回收粉、水洗砂除尘泥、废旧沥青混合料等工业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在服务双碳战略方面,组建具有碳排放管理师(高级)资质的专业团队,深度参与重庆市建筑行业碳核算体系构建与碳交易机制设计,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智力支撑。2024年度新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校企联合攻关横向课题4项,获企业技术研发经费60万元,技术推广覆盖重庆12个区县,有效助推区域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丰富了学院的科研成果库,也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科研平台还积极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在建筑材料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果丰硕,多渠道助力人才培养。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校企双方在共建课程与教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荣获重庆市 2021 年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称号,成功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致力于培育学生的专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也于 2024 年被确立为校本教材建设项目,其编写过程中吸纳了众多企业实际案例和行业前沿技术,确保了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和实用性。


图10 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认定证书

与此同时,在科研平台营造的学术氛围影响下,学生自主学习建筑新材料知识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自发成立了校级学生社团—绿色创新建材社,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新材料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行业动态,进一步拓宽了专业视野。社团多名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专业竞赛中获奖,这不仅是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肯定,也为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增添了光彩。这一成果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学院在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图11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荣誉证书

相关链接
南泉校区: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16号招生 双桥校区: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桥街道西湖大道76号 咨询热线:023-62846626 023-6284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