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企同行二十载,大道如砥育英才。5月重庆工程学院召开2025年产教融合大会,政、行、企、校汇聚一堂,四方联动共谋未来再出发。回首征程,学校以OBE教育理念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生态。从共建数字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到打造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从实践教育基地的深度联动,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每一步都彰显了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智慧结晶。
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学校已累计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4万多名“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连续6年荣获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荣誉称号。在这过程中,重工学子与老师收获着成长,让我们携手共探,属于重工师生的完美蜕变。
软件学院
刘啸天 数字媒体技术系副主任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系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人才共育、技术共研、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在目标、课程、师资等要素的全面融合。在项目实践中,本专业以“基础强化-专业深化-行业深耕”为路径,借助虚拟现实项目开发中心,带领多名学生,联合企业导师,为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市人文科技学院、城市科技学院等高校开发了虚拟仿真课程10余门,并评定市级一流课程,创造社会服务价值超百万元。作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唯有打破“校园围墙”,让产业需求反哺教学、让技术研发扎根实践,才能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人才。
刘思怡 2021级学生
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我目前担任浙江网新恒天软件有限公司需求分析师。在软件工程研究所参与用户中心业务中台项目的经历,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与学校理论知识深度结合,让我不仅掌握了前沿技术,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产教融合搭建的平台,为我打开了通往职场的快速通道,使我在就业时脱颖而出。它更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在职业道路上不断前行。期待学弟学妹们能在产教融合中收获成长,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林嘉诚 双师型教师
教师的项目经验决定教师能教授给学生的上限,教师缺乏项目经验就无法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就不可能教授给学生前沿的知识。
近一年,我参与了数宜信、重工数科多家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在智慧学伴项目中,为了让学生和教师更方便地搜索学校发的通知,我利用DeepSeek开发智能体,通过反复优化模型搜索准确率超过Coze等知名产品。在非结构化信息提取项目中,通过使用大模型提取信息,提取准确率提高10%。
同时,我将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成项目库和案例库融入到教学和学生竞赛中,学生反响热烈,竞赛收获国家级市级奖项多项。
赵世杰 2020级毕业生
作为大数据研究所的学员,现就职于成都中启易联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数据采集工作。我在校期间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学习行业前沿技术。研究所通过项目制教学培养实战能力,通过“理论+实践”的双轨培养方式,让学生提前掌握数据采集、数据清洗等核心技能。不仅让我在毕业时实现“零适应期”上岗,更在职业发展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
朱世宇 双师型教师
作为一线从事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研究的高校教师,我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理念。近年来,我聚焦于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光谱分析与嵌入式智能系统中的应用,主持完成了多项智慧农业与教育智能化相关的科研项目。在产教融合实践中,我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真实工程任务,不仅提升了其综合应用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协作与工程素养。产教协同,不只是育人模式的转变,更是高校服务社会、推动技术转化的重要路径。作为教师,我深感使命在肩,也将持续探索更具成效的融合育人方式。
张杰 双师型教师
本人长期聚焦产教融合的路径创新与实效转化研究,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3项,科研项目5项。公开出版教材5本,发表论文3篇。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以及重庆市级的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2022年6月-8月,作为学校总指挥带领教师和学生团队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攻防演练,最终获得全国第5名。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网信办或企业组织的护网行动,例如:山东电力护网,大庆油田护网等。感悟最深的是:产教融合需突破"校热企冷"困境,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将持续探索"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杨岸 2021级学生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些许迷茫,它们可能是工作、学习、家庭。面对迷茫,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正视它。我最迷茫的我未来的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工作、升学、考公抑或是什么。所以大学期间,我经常尝试去不同的工作:银行志愿者、家教、校内兼职等,基于学校学习经历和兼职经历确定我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升学,并为之努力一搏。最后,我想说: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就先去干,然后静待花开!
电子信息学院
董旭斌 双师型教师
作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我始终将企业实践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参与了“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开发”和“物流技术服务系统”等横向项目,不仅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将项目转化为课程设计,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能力。同时,我主持或参与了4项科研项目,发表2篇核心论文,申请3项专利。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而双师型教师则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未来,我将继续深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刘译泽 2020级毕业生
我是2020级毕业生刘译泽,现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任渠道支撑管理经理。很荣幸能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在校期间,学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帮我明确了职业方向,通过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我系统提升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能力。同时,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和项目实训让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比如参加大唐杯大赛时,团队在导师指导下攻克了技术难题,这段经历成为我求职的重要加分项。
此外,学校提供的企业实习机会让我提前接触行业真实场景,在永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实习中,我不仅巩固了无线网络优化的专业技能,更学会了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这些能力让我在职场中快速适应并成长。正是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让我实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回报母校的培养!
吴咏恒 2019级毕业生
专业竞赛是能力进阶的最好方式,母校提供的竞赛渠道让我在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方面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毕业季,在母校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帮扶下,从简历工坊到模拟面试的实战训练,不断提升了我的求职技能,让我更快的进入到了优质的企业。如今踏上工作岗位,当年在实训实践中积累的项目经验与职业素养,正持续助力我在技术研发岗位快速成长,真正实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智能制造学院
蒋云国 双师型教师
作为有 6 年企业检测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的变革力量。在重庆仕益检测工作积累的实战经验,让我能把行业最新标准融入课堂。我主持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案例均源自企业真实项目。此外,我还与检测公司共同立项校级科研项目,并申报了重庆市科技局科研项目。我认为,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让知识在生产一线充分流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马勤涛 2021级学生
产教融合让我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识在实践中闪光。在企业的实训项目中,抽象知识变得鲜活。参与真实项目时,不仅要运用专业能力,还要学会协作、沟通和应变,这些都是课堂难以提供的成长。这种模式缩短了校园与职场的距离,让我们提前适应行业需求,明确职业方向,感恩学校的培养模式。